• 首页 > 新闻资讯 > “禁柴封灶”致百姓挨冻 媒体:清洁取暖不能“一刀切”
新闻资讯


“禁柴封灶”致百姓挨冻 媒体:清洁取暖不能“一刀切”

日期:2022-03-23 10:28:01


部分地区在推进清洁取暖工程中存在封炕封灶行为 生态环境部介入调查

清洁取暖不能一刀切

近日,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古城在推进清洁供暖工程时忽视了供暖效果,甚至采取了极端手段,如禁止烧柴、封炕、封灶等,导致部分人被冻结,引起舆论关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领导经济工作必须尊重客观现实和群众需求,必须有系统的思维和科学的规划。在稳步推进清洁供暖工作的同时,我们必须确保人们不会被冻结。正如当地人所说,清洁供暖改造是一件好事,每个人都支持,但不能‘一刀切’.随着煤改气、煤改电等工程的推进,个别地方暴露的教训令人警惕。

山海关古城现清洁取暖一刀切现象,禁柴封灶造成人们冻结,当地已开始整改

不能烧柴火!不让冒烟,咱也没冒。老百姓就挺着呗,没辙!”

近日,总台中央广播中国之声曝光了山海关古城禁柴封灶导致老人冻哭。报道称,记者于12月17日中午12点来到古城西五条胡同的一个群众家。温度计显示,他家的温度不到7度。

据此前报道,许多当地居民向媒体报道,在过去的两年里,当地政府促进了清洁供暖,并采取了封堵炉灶的措施,以完全禁止燃煤和柴火。虽然当地政府免费分发了电加热器和电床垫,以促进清洁供暖,但一方面,供暖效果不好,散热器打开,温度不能上升,康很热,房子仍然很冷,另一方面,24小时电加热成本给予电补贴,仍难以承受。

山海关古城是一座有600多年历史的老城区。在古城约4300户房产中,冬季约有1700户,其中只有265户集中供5户,老年人多,平房多,生活困难家庭多。

根据山海关区官网,自2019年以来,古城地区开始实施煤改电,告别了几十年的燃煤取暖方式。

一些人报告说,自今年以来,当地的环境控制已经升级,整个地区都禁止燃烧柴火。柴火是高污染燃料吗?根据原环境保护部2017年发布的《高污染燃料目录》,工业废物、垃圾、农林残留物、餐饮业使用的木炭等辅助燃料不属于目录控制范围,当地和有关部门未发布禁止柴火加热的通知

去年12月,山海关区古城保护发展中心发布信息称,该中心深入古城四街商户(企业)进行宣传教育和调查,防止燃煤柴加热;今年11月,山海关区生态环境分局还指出,在确保人们供暖的前提下,完全解决柴炕问题。

事件曝光后,当地政府已开始整改,并对古城居民实行免费登记购买电热炕政策,安装户补贴约1500元。山海关区区长刘友友表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出台的一些政策可能没有完全按照制定政策的初衷执行,导致‘一刀切’的现象。”

刘友友表示,经过多次专业技术论证,在古城实施集中供热和连接天然气是不现实的。首先,每个人的房子都很旧;其次,它更拥挤,地下管网复杂,无法实现热管网的铺设。他还介绍说,区政府正计划逐步在古城实施空气能热泵,以确保古城的人们在冬天温暖。

目前,生态环境部已组织调查了解情况,督促快速整改。生态环境部发言人指出:北方的清洁供暖是一个民生项目。首先,我们应该以确保人们的温暖为底线。无论采用何种清洁供暖方式,我们都应该坚持先立后破。

如果政策实施不人性化、不合理,必然会引起群众反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张元勋团队长期从事中国北方空气污染的监测和分析。他告诉记者,中国北方的空气污染来源大致如下:一是燃煤,包括工业锅炉、家用散煤等;二是机动车尾气排放;三是粉尘,包括长期积累的粉尘和短期粉尘暴力;四是生物质燃烧,主要是柴火、秸秆、森林火灾等;五是各种类型的工业排放。除上述一次来源污染外,还有空气中各种物质反应产生的二次来源污染,即过去两年强调控制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PM2.5重要的前体之一。

张元勋表示,随着秸秆燃烧控制的加强,空气污染中生物质燃烧的比例持续下降,约为10%,不同地区和季节差异很大。

“禁柴封灶”致百姓挨冻 媒体:清洁取暖不能“一刀切”

近年来,中国的环境监测网络日益完善。中国环境监测站站长陈善荣表示,环境空气监测网络分为四个层次:国家、省、市、区(县),涵盖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背景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酸雨监测、粉尘影响空气质量监测、大气颗粒成分/光化学监测等功能,十四五末,国家大气颗粒成分监测网络将覆盖全国PM2.5超过标准的城市。据了解,除了地面上的环境空气监测网络外,空中卫星遥感器还可以及时发现秸秆焚烧等污染问题。通过合监测系统,可以提供更准确的空气监测和更及时的预警。

在过去,空气污染最严重的时候,家庭用于取暖和烹饪的生物质燃烧并不是污染控制的重点。钢铁、陶瓷、玻璃等相关企业是主要矛盾。近年来,这些问题在各地都存在‘污染大户’严格控制,空气质量显著提高,分散污染已成为污染控制的新焦点。张元勋表示,与企业对政策的敏感响应相比,涉及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柴火确实难以管理。如果政策的实施不人性化、不合理,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厌恶,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生态环境部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能源环境政策研究部副主任冯相昭表示,这种情况客观存在,需要重视。经济成本是影响清洁供暖的重要因素。清洁供暖改造应认真把握,根据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综合考虑地方财政和资源禀赋,遵循用户可承受、政府支持、可持续经营的原则,制定科学的招标采购、补贴和评价机制。

根据《美国医学会杂志》2018年的一项研究结果,煤炭和木柴(固体燃料)烹饪和加热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将显著增加冠心病和中风的死亡风险。张元勋认为,我们应该加强宣传,让群众明白,改变加热方式不仅清洁、环保、努力,而且有利于自己的健康。

清洁供暖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因地制宜,精准规划,提前布局,稳步推进,真正实现人民负担得起,政府负担得起

群众供暖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否不可调和?2019年,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指出,在推进清洁供暖方面,生态环境部将以确保群众过冬为第一原则。

冯相昭认为,清洁取暖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例如,如果你选择,‘煤改气’,需要完善改造管理机制,制定惠民政策。单个施工过程包括规划设计、管道铺设、安全监督等,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选择‘煤改电’,也面临着转型过程复杂、补贴依赖度高的挑战,需要多方共同推进。

选择和实施技术路线不仅需要时间,而且对人们的房屋进行建筑节能改造也同样重要。如果绝缘条件不改善,不仅会影响加热效果,还会增加能耗,增加成本。冯相昭认为,如果当地政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一刀切禁止原来的加热方式无疑会影响人们的生活。

冯相昭说:一方面,一些地区对中央政策了解不够,环保意识跟不上;另一方面,一些地区仍然缺乏基层治理能力。

要实现可持续的清洁供暖,需要因地制宜,精准规划,提前布局,稳步推进,实现‘人民负担得起,政府负担得起’。只有扎实做好研究作业,做好宣传引导工作,落实各项配套措施,才能真正让人民生活‘绿色暖冬’。冯相昭说。

推进清洁采暖工作必须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协调民生保障和节能减排。从实际出发,电、气、煤、热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应科学评估,新的可再生能源和原材料能源不包括在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中,创造条件尽快实现能耗双控制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的转变,加快形成减少污染和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分解。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表示,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清洁利用水平仍较低,结构污染问题突出。约20%的煤炭用于没有任何环境控制措施的农村供暖和不能稳定达标的中小型燃煤设施。因此,国务院于2018年6月发布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在技术路线上坚持从实际出发,电、气、煤、热。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情况选择采用多样化的清洁供暖方式,不限于煤到气,以减轻气源保护的压力。

“‘四个宜’这是对北方清洁供暖实践的判断。为确保支持经济增长的能源供应稳定,在稳定的基础上加快能源转型。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所研究办公室主任罗佐县认为,应积极创造四合适的供暖条件。如果暂时没有,也应允许柴火加热。

2013年以来,我国雾霾治理取得举世公认的成效,京津冀等重点地区的空气质量明显好转。相关政策制定,基本遵循“分步走”原则,体现出先立后破的思路。我国在推动清洁取暖工作过程中,同样明确提出要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10月29日,生态环境部表示,今年新改造还没有通气、通电的,坚决不允许拆除原来的供暖设施,原来烧煤就烧煤,同时还要保证补贴到位。

先立后破,不立项目的过程中,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确保人们能够温暖冬天。无论是改善环境还是保证供暖,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环境质量的提高,让人们享受蓝天白云、星星闪烁、清水绿岸、鱼香浅底、鸟语花香、田园风光,才能不断提高对美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首页  电话  顶部
栏目导航
cache
Processed in 0.006493 Second.